2010年11月29日星期一

香港大學生 缺少了甚麼

經濟日報
http://www.hket.com/eti/article/6872fc07-dc4e-47f4-ac7a-d4753225e1d0-348690

最近參加一個為中學生舉辦的「創新科技」研討會。在演講結束前,我問了兩個問題。

港人忽視科技 遑論矢志研究

第一個問題是:是否有人有志於學習當代科技。誰知200多名學生竟然無一人舉手!心想就算只有少數人舉手都是好的。再三追問後,多人回答道:科技工作沒有前途、待遇差、工作不穩定、工作時間太長;另外就是自我感覺缺乏創新能力。

另一個問題是:是否有人知道林百里和李開復是誰、是做甚麼的。在場學生面露茫然,同樣無人認可。

李開復林百里 竟沒人知曉

盡管林百里和李開復兩人都是IT行業吒咤風雲的人物,在港人眼中,絕大多數甚至不曾聽過他們的名字。其實這兩個問題的回應既然是香港人普遍的認知,不能責怪90後的年輕朋友。

林百里是全世界最大筆記型電腦製造廠商廣達的創辦人,襁褓之年隨父母來港,在香港調景嶺困乏的環境下長大。18歲時負笈台灣大學,畢業後與朋友創業,最終建立起筆記型電腦王國。40年來林百里每月往返港台多次,至今仍說着帶有香港口音的「國語」。說句港人感興趣的題外話,林百里位居福布斯全球前500名富豪;以香港的標準來看,他可是富甲一方的工商巨子。

李開復是中文網絡的一位先驅,華人圈中具有偶像光環的明星。他又是熱心教育的創業者,2009年放棄高薪優職,創辦「創新工場」,為的是扶持和鼓勵中國的年輕人創新、創業。城大11月12日邀請李開復演講,聽講者裏裏外外、水洩不通地擠滿了兩個演講廳。演講後,熱情的聽眾層層圍住李開復,讓人舉步維艱。如此情景,在香港實屬少見。據查出席學生大都是內地來的。

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社會,電腦和互聯網已成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然而這兩位與之緊密相關的行內「猛人」,香港人卻鮮有所聞。令人不禁產生疑問,我們的社會究竟缺少了甚麼。

科技如此接近 有眼不識泰山

其實,港人對科技文化興趣淡漠,有迹可尋。華人科學家中有8人先後獲得諾貝爾物理、化學獎,香港佔了兩位。一位是「光纖之父」高錕,因曾任中文大學校長,從而知道的人稍多些。光纖是當今數以兆計的事業,香港分文未得其利。另一位是比較理論的崔琦,1951年12歲時隻身來到香港;讀完中學後赴美留學。高錕 1992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,2009年獲諾貝爾物理獎;崔琦也在1992年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,1998年獲諾貝爾物理獎。作為港人,高錕和崔琦是香港的光榮,但是他們在香港以外的華人社會知名度都比在香港高出許多。看到這種現象,又令人懷疑,我們的社會到底為甚麼如此與眾不同?當代科技與文化皆發達的新貴南韓,日夜夢寐以求出個諾貝爾獎得主;我們居然不懂得敝帚自珍的道理。

科技發展日新月異,作為培育未來社會棟樑的香港政府及高等教育工作者,我們應該為香港的80後、90後年輕人做些甚麼示範,才能讓他們與時並進呢?如果香港的年輕人因為受本地產業結構單一的限制,又不願離開香港去內地或其他地區發展,等到春去秋來,會否落得「冠蓋滿京華,斯人獨憔悴」?

香港任何一個普通人,每天的工作都極可能接觸到林百里(筆記型電腦、雲端運算)、李開復(中文網絡)、高錕(電話通訊、醫療)、崔琦(電子)的足迹。他們離大家如此的接近,而我們卻依然對他們的影響力懵然不知。科技文化是當代文化的主流,請問香港流行的究竟是甚麼樣的文化?莫非真像高適所說的:

尚有綈袍贈,應憐范叔寒。不知天下士,猶作布衣看。

撰文:郭位 香港城市大學校長、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